具有[止血]功效的中藥清單(2023年更新)

1. 白笈白笈性苦、甘、澀、寒。主治收斂止血、消腫生肌。主咯血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外傷出血、癰瘡腫毒、燙灼傷、手足皸裂、肛裂等症。

白及具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功效,主治咯血、吐血、外傷出血、瘡瘍腫毒、皮膚皸裂等。實驗證實,白及可促進血小板聚集,外用對實質性器官(肝、脾)、肌肉出血止血效果頗佳。其止血機制可能與抑制纖維蛋白溶解及增強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有關。白及能升高血漿黏度、全血低切黏度、全血高切黏度等,有利於血栓的形成。

2. 仙鶴草仙鶴草、具有收斂止血、截瘧、止痢、解毒之功效。主要用於咳血、吐血、崩漏下血、瘧疾、血痢、脫力勞傷、癰腫瘡毒、陰癢帶下。

仙鶴草味澀收斂而性平,具有收斂止血作用,無論出血屬熱屬寒均可用之。若血熱妄行,可配伍生地黃、牡丹皮等涼血止血藥;若虛寒性出血,可與黨參、熟地黃、炮姜、艾葉等益氣補血、溫經止血藥配伍。無論熱性或寒性出血證,仙鶴草皆能發揮止血功效。

3. 大薊大薊性味甘、微苦、涼。主治涼血止血、祛瘀消腫。用於衄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下血、外傷出血、癰腫瘡毒。

大薊有涼血止血、祛瘀消腫之效。用於血熱所致之出血證,如吐血、咯血、衄血、崩漏、尿血等,尤多用於吐血、咯血及崩漏。大薊寒涼入血分,涼血止血,可單用,或配小薊、側柏葉等同用。

大薊下氣止血,氣血之不下,多由陰不降,致陽亢而不下,氣下則血歸經,氣為血先之義。涼血者多滯,大薊能行之,不以降火為行,從下氣以為行。大薊保血,健養之力勝於保血者,不就血以為止。

4. 椿白皮椿白皮性味苦澀,涼。主治除熱、燥濕、澀腸、止血、殺蟲。治久瀉久痢、腸風便血、崩漏帶下、遣精白濁、疳積、蛔蟲、瘡痹。

椿白皮性味苦、澀、涼,具有清熱燥濕、收斂止血的功效。適用於血熱崩漏、月經過多、便血痔血等症。常與黃柏、黃芩、白芍、龜板等同用。對於產後血不止、月信過多、小兒疳痢等症亦有療效。此外,椿白皮還有治胃潰瘍出血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功效。

5. 海螵蛸海螵蛸性鹹、澀、微溫。主治除濕、制酸、止血、斂瘡。治胃痛吞酸、吐、衄、嘔血、便血、崩漏帶下、血枯經閉、腹痛症瘕、虛瘧瀉痢、陰蝕爛瘡。

海螵蛸味鹹、澀,性寒,入肺、腎二經。具有清熱、止血、收斂之功。能斂肺止血,用於肺虛久咳不止、咯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崩漏等血証;能澀腸止瀉,用於泄瀉、久痢;能平肝熄風,用於肝風內動引起之眩暈、耳鳴、耳聾等症。

《藥性論》云:「止婦人漏血,主耳聾。」,《山東中草藥手冊》云:「治胃出血:海螵蛸五錢,白芨六錢。共研細末。每次服一錢五分,日服三次。」

6. 半枝蓮半枝蓮性味辛、苦、寒。主治清熱解毒、散瘀止血、利尿消腫。主熱毒癰腫、咽喉疼痛、肺癰、腸癰、瘰癧、毒蛇咬傷、跌打損傷、吐血、衄血、血淋、水腫、腹水及癌症。

半枝蓮之止血功效,古書早有記載,如《本草綱目》云:「半枝蓮,味苦,性涼,有止血涼血之效。」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,半枝蓮中所含的生物鹼及黃酮類化合物,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、增強血管收縮、促進凝血等作用,從而達到止血效果。因此,半枝蓮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,如吐血、衄血、血尿、便血等,也能改善月經過多或月經不調的症狀,臨牀經驗也證明半枝蓮確有卓著之療效。

7. 血竭血竭性味甘、鹹、平、小毒。主治祛瘀定痛、止血生肌。 用於跌撲折損、內傷瘀痛、外傷出血不止。

血竭性溫味澀,具有祛瘀定痛、止血生肌之效。主治跌撲折損,內傷瘀痛;外傷出血不止。

內服:治產後敗血沖心,胸滿氣喘,用真血竭研末,溫酒調服。

外用:治鼻衄,用血竭、蒲黃等分為末,吹入鼻中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