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在被蒙骗了!曹操不杀关羽真正原因,根本不是因为忠义!

曹操与关羽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。诸如曹操赠送赤兔马给关羽、以及关羽在华容道上冒死放走曹操的情节,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。然而,曹操为何没有对关羽下手,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言,仅仅因为他看重关羽的忠义呢?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,我们首先要提到另一位历史人物——沮授。他曾是袁绍帐下的谋士,和关羽一样在战争中被曹操俘获,然而他与关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。沮授被俘后坚决拒绝归顺曹操,最终遭到了残酷的杀害。而关羽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回到正在奋战的刘备身边。这显然说明,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我们的认知存在差距,而所谓忠义,也许只是纪实者赋予历史的一个借口罢了。

首先,曹操是一位具有独特气质的英雄豪杰,口号虽是“你肯我负天下人,莫要天下人负我”,实则内心对权力的渴求与对敌人的警惕,极其强烈。值得注意的是,关羽被放行的时机恰好是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期,曹操正处于以弱抗强的境地。倘若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,曹操又怎会轻易放过这样一个强敌?从历史上看,曹操一向是深谙权谋之道的人物,他绝不可能因为“忠义”二字而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举动。

其次,沮授同样是当时仁义名士,起初被俘后,曹操对他十分礼遇,试图用好言劝说来感化他,让其为自己效力。但沮授面对曹操的邀请却态度强硬,他努力寻求机会逃离,最终在曹操意识到无法收服沮授后,将其处决。既然沮授与关羽同为忠义之士,曹操怎会只欣赏关羽的忠诚?

展开全文

其实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,我们可以推测出曹操没有杀死关羽的最根本原因,便是为了收买人心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彼时,曹操尚未彻底击败袁绍,形势对其并不有利。如果不能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,曹操极有可能会被完全吞并。例如,张绣曾杀死曹操之长子蔡昂及其亲卫长典韦,但当张绣投降时,曹操毫不犹豫地任命其为扬武将军,并将两家结为亲家。这一切都显示出,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目标不惜采取各种手段。

此外,曹操对关羽的俘获,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看中了关羽的能力和忠诚。曹操并非毫无理由地放生关羽,确实其中也有忠义的因素。曹操利用了这一点,不但将关羽的妻儿接到身边,还希望借助关羽的忠诚在未找到刘备之前为他效力。关羽也没有背叛曹操的期望,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。

最后,倘若关羽因想要返回而被曹操杀死,曹营中的其他人必将陷入恐慌,毕竟那时许多人都是选择投降刀兵下的虏。从长远来看,如此简单地因为一名先锋的去意就置人于死地,势必导致无人再愿意为曹操效力。实际上,曹操心中虽有杀意,但由于现实情况,他不得不对关羽放手。此番经历,无疑印证了曹操的权谋和心思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复杂性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