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吴三桂本身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,但可能是永历帝长得丑,并非人才,说话也不好听,惹怒了吴三桂,吴三桂一怒之下把永历帝给勒死了,历史其实就那么简单。因为他愚蠢,不但愚蠢,并且器小。一、吴三桂想用这种"自绝于汉族人民"的极端方式来表达对满清的忠诚,没有比皇帝的人头更大的投名状嘛!他希望以此换取满清对他的包容,他从来没有夺取天下的志气,他理想就是当一个类似明朝黔国公,得到子子孙孙"永镇云南"的地位,混个土霸王足矣,这就是器小。
二、吴三桂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耗材属性,历史上他这种拥兵自重的异姓王从来没有好下场,何况这回不但异姓还加上异族,他百分百不会有善终,他居然对此心怀侥幸,满清八旗和他打了一辈子仗,对手是什么人,没点逼数?把自己的性命托付对手,这是何等愚蠢。
三、永历帝事实上是吴三桂的护身符,只要永历在一天,他吴三桂就有"统战价值",清廷就不敢撤藩,洪承畴私下教过吴三桂"若要安,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",话都挑明到这个地步了,永历逃亡国外,本来就不好抓,反正就是抓不住,清廷敢把他怎么滴?今年抓不住明年继续抓,抓它几十年可以不?清廷敢换人来抓吗?吴三桂目光短浅,利令智昏,杀了永历,兔死狗烹,他还有何用?!这是唯结果论史观导致的误解,吴三桂失败了,就说他所有策略一直都是错的,这未免不太客观。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,从吴三桂的角度看,在他没有决心造反之前,杀死永历不算是一个败笔。
吴三桂开关投降之时,多尔衮在给吴的信中保证裂土封王,然而清廷只是封吴为王,甚至给予他节制两省督抚的权力,始终不肯兑现裂土的承诺,从无明诏确定其封国。
吴三桂与清廷之间始终是相互戒备,这从许多细节可以看出。比如清廷招吴应熊为额驸,既可以看作是对吴三桂的宠信与奖赏,也是将吴应熊扣在北京做人质。《清史稿》记载吴应熊在北京交游广阔,"散金钱,交通四方。"为吴三桂搜集情报。再比如《四王全传》记载,顺治去世时,吴三桂入京拜祭,却提大兵三路北上,吴三桂未到,吴藩前导军队在京郊地方已经"人马塞途,居民走匿",无非是担心清廷将他软禁夺权。
世祖宾天,三桂入临;虑廷议见留,乃提兵远道三(?),络绎启行。三桂未至,前驱在燕者人马塞途,居民走匿。朝廷恐其为变,令于京城外塔厂设祭;三桂哭临,成礼而去。
顺治十四年洪承畴在云南时,曾与吴三桂讨论过是否要消灭永历。洪承畴告诫吴三桂不要消灭永历,"公追桂王,务宜从宽。"从《庭闻录》的记载看,这段对话应该是吴三桂向洪承畴请教"自固之策"时,洪答以"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也"之外的内容。所谓自固不仅仅是巩固自己在云贵两省的权位,而应该是吴三桂心心念念的"世镇云南",洪承畴的意思是要吴三桂养寇自重,永历一日在,清廷就一日需要吴三桂镇守云南。
清朝不是明朝,不会一直以辽饷来供养关宁。顺治十七年,由于云南军饷浩巨,当地民生困苦,清廷命吴三桂裁撤麾下绿营,吴三桂避无可避,他此时只有两个选择,一是遵令裁军,二是找出一个合理理由拒绝。吴三桂上了著名的《渠魁不翦三患二难疏》,这封奏疏直接反映了吴三桂对局势的真实看法。吴三桂认为云南有三难,一是永历和李定国白文选在,人心难定,二是土司反复不定,随时反叛,三是如若李定国反攻,难保投诚官兵不会心念旧主,再次倒戈。
惟是再三筹斟,窃以为边孽不殄,实有三患二难,臣请毕陈其说。夫永历在缅,而伪王李定国、白文选、伪公侯贺九仪、祁三升等分住三宣、六慰、孟良一带,藉永历以惑众心,傥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,大举入缅,以尽根株,万一此辈立定脚根,整败亡之众,窥我边防,奋思一逞,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,兵撤复至,迭扰无休,此其患在门户也。土司反复无定,惟利是趋,有如我兵不动,逆党假永历以号召内外诸蛮,饵以高爵重禄,万一如前日元江之事,一被煽惑,遍地蜂起,此其患在肘腋也。投诚官兵虽已次第安插,然革面恐未革心,永历在缅,于中岂无系念?万一边关有警,若辈生心,此其患在腠理也。
前文已经提到,吴三桂对清朝深怀戒心,早就有了兔死狗烹之惧,而且当面向洪承畴请教,洪还劝其不要绞杀永历,方可自固。磨盘山之战后,李晋王和白文选部对他吴三桂威胁大减,吴三桂多次派人深入缅甸交涉,对永历朝廷在缅甸的悲惨遭遇是了解的,那么他为何还要请旨入缅消灭永历呢?
顺治一直不肯兑现裂土的承诺,利用云南当地民生凋敝,经济困难来施压吴三桂裁军,其目的恐怕并不是真的要大大削弱吴三桂,但永历作为明朝的旗帜,是清廷的生死大敌,吴三桂真的在云南败给李晋王,清廷也是不乐见的。
吴三桂明言自固,即将云贵二地当作事实上的藩地经营,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是"西选官",地方官员的任命理应出自朝廷,沐氏在云南都没有这样大的权力,吴三桂敢于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自明,有趣的是,清廷居然默认了吴三桂擅自任命地方官的行为,这应该给予吴三桂极大的希望。吴三桂在《三患二难疏》中所说的二难,都是不愿意过度竭泽而渔,耗尽云南本地的民力,隐约有以此为基业之意。
吏、兵二部选用文武官,三桂欲市恩于人,每以藩府龙凤下批;咨部曰:某为某守令,某为某参游。虽部选以定例,必撤回而用藩府所咨选者:号曰「西选」。西选之官,几满天下;所选官莅任,督抚大吏亦改容加礼,惟恐得罪藩府也。
清廷应该是知晓吴三桂所求,迟迟不予兑现,是为了利用吴三桂消灭永历这个明朝最后的皇帝。清朝自身作为明朝关宁养寇自重的对象,对于吴三桂养寇自重的伎俩再熟悉不过,所以利用裁军来减轻吴藩的吸血能力,也适度削弱吴三桂的实力,此时的吴三桂所求不过是正式封藩云贵,而不是彻底造反,此时的云贵和当年的关宁一样,都没有自身造血能力,需要朝廷输入粮饷。入缅消灭永历与清朝的意图不谋而合,也提供了反对裁军的合法理由,成了吴三桂继续封藩大梦的唯一选择。
顺治元年(1644年)降清,吴三桂投降清朝,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,被封为平西王,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,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。顺治十六年(1659年),吴三桂镇守云南,引兵进入缅甸,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,而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。康熙元年(1662年),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,南明灭亡。同年,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,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、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"三藩"。
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将领,自降清以来,屡次受到官职升迁与爵位封赏,但是每次封赏都几乎是以对南明作战的功勋而取得,而在手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,吴三桂也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,不仅自己封疆裂土,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也成为了额驸,吴家显赫一时。
吴三桂非常清楚,永历皇帝必须死,而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朝廷纳的"投名状"。
历史上的朝代更替,亡国之君和前朝统治家族能得到善终的,是屈指可数,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国的贵族,也就只有曹丕称帝后保全了汉献帝了,但是在取代前朝统治者之前,还是要象征性的效仿尧舜,做一下禅让的。
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又是非常特殊的,正统的明朝并不是由满清灭掉的,而是由李自成所灭,吴三桂投降满清,引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为崇祯报仇,这个时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,才能让清朝对于明朝统治的继承具备传承性和正统性,所以永历皇帝是必须要死的,不管是被吴三桂杀死也好,还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罢,终究摆脱不了亡国之君既定的命运。
但是,对于吴三桂而言,由他亲手处死永历皇帝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首先,这是吴三桂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断绝关系的决心。
纵观中国古代史,异姓的王爷一直就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忌惮,特别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异姓王,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。不同于其他三位异姓王,定南王孔有德、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,吴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,甚至可以说是"被迫"投降的,而吴三桂在投降前后也一再坚持,投降只是为了给崇祯报仇,并且也是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引清兵入关,这样不得不让统治者怀疑吴三桂对于满清朝廷的忠心。
而吴三桂诛杀永历皇帝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,自己同明朝的断绝了联系,对于大清是忠心耿耿,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,进而能让朝廷放心,保住自己的爵位和荣华富贵,即便不考虑这些,自己的儿子都在北京当人质,也是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一下。
其次,吴三桂这么做必然背上"叛徒"的骂名,而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。
在传统的忠孝观念的影响下,汉族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虽然表面上屈服于吴三桂的影响力,但是在内心,对于吴三桂"背主求荣"的行为必然是非常鄙视,诛杀永历皇帝,也让吴三桂彻彻底底的背上了"叛徒""汉奸"的骂名。这样吴三桂将彻底失去南方民众的人心,也将自己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,即便吴三桂真的有二心,也不会得到支持,这一点也让清朝对于吴三桂放心了很多。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向朝廷纳的"投名状"。
再次,吴三桂杀掉永历皇帝,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,也算是朝廷"借刀杀人"。
如果是永历皇帝被押解北京,且不说千里迢迢,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亏一篑,更为重要的是,即便用永历皇帝到了北京,反而成为了清廷的一块"烫手山芋",在"华夷之辨"和"朱明血统"面前,不管怎么处理,都会引起动荡。
而吴三桂率先动手,在昆明就将永历皇帝处死,可以说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,不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后的皇帝,铲除了南明皇室血脉,更为重要的是,并不是由满清朝廷自己动手,不会激发民族矛盾,也让自己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不会受到影响,所以必将是对吴三桂非常的满意。
吴三桂虽然没有听洪承畴的话不要消灭永历,但养寇自重却玩的炉火纯青。他入缅消灭了《三患二难疏》中的二患二难,却留下了一患,即当地的土司。《庭闻录》中记载他时不时派遣军队挑衅当地土司却不进攻,当土司反击时他就向清廷奏报边警。通过这种手段他确实保存了军力,清廷也像明朝供养关宁那样持续提供了巨额的军饷,所以三藩之乱初期,吴军势如破竹,直抵长江南岸,从吴三桂的立场看,杀死永历并不算是一个败笔。
自土酋平後,內地寧謐,諸番部落治兵搆怨,不過自相仇殺,初無有犯中國心。邊將生事挑釁,番人遊騎間至邊外,亦未嘗大舉深入也。趙某輩□吳三桂意,妄報邊警。三桂挾封疆以重,張皇邊事,自負萬里長城。鎮將欺督撫、三桂欺朝廷,懷「藏弓烹狗」之慮,深「市權固位」之念;重勞王師,傷財所不顧矣。
关于永历帝到底是怎么死的,众说纷纭,很多记载说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。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,韦爵爷送建宁去云南之后,见到吴三桂之后有一段情节是这么写的。
韦小宝又道:"听说明朝的永历皇帝,给王爷从云南一直追到缅甸,终于捉到,给王爷用弓弦绞死……"说着指着墙上的一张长弓,问道:"不知用的是不是这张弓?"
这个并不是真正的历史,只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。按理说,即使要勒死,为什么非要用弓弦呢?我觉得这一点不太靠谱。如果真的是弓弦勒死,那么场面应该还是比较惨的。因为弓弦很细很坚韧,勒的时候难免会陷入肉里,甚者勒进喉管里,勒断动脉都是有可能的。那种场面肯定令人不忍目睹的,毕竟也是曾经的帝王。
甚至还有人说,永历帝是被吴三桂亲手勒死的,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十分的不可信。首先对于一位三军主帅,杀人用不着自己亲自动手。其次,他做了汉奸已经是大逆不道名声尽毁了。如果自己再亲手做出如此残忍不堪之事,不仅会惹得天怒人怨,而且新主子说不定也会心惊肉跳。
但是永历帝肯定是死在吴三桂的手里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永历帝的贴身侍卫邓凯在其所著的《求野录》中说
四月二十五日,吴三桂以白布一条进献皇帝。不久,永历就驾崩了。
这里就比较清楚了,说的是吴三桂用一条白布进献皇帝,这个"献"字表明,虽然吴三桂要永历帝死,但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礼仪。只是给了一条白布叫他自缢,并不是亲手勒死。
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,我更加确信永历帝是自缢而亡的。在《南明史》记载:
少顷,三桂进见,初甚倔傲,见王长揖.王问为谁?三桂噤不敢对。再问之,遂伏地不能起,及问之数至,始称名应。
吴三桂虽然做了汉奸,但是看到旧主子,还是很心虚的,虽然一开始装作很镇定傲慢,但是见到天子威仪,几下子就露出了马脚,跪倒在地。
这个永历帝毕竟是皇帝,所以自身还是带有很强大的气场的,而且虽然被俘,但是不卑不亢,非常有君王气度。在《南明史》里还记载着永历帝怒斥吴三桂的情节。
汝非汉人乎?汝非大明臣子乎?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?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?,一连四问让吴三桂"伏不能起,左右扶之出,则色如死灰,汗浃背,自后不复敢见"。
吴三桂毕竟还是心中有愧的,面对永历帝的怒斥,他趴在地上都起不来了。被骂的狗血淋头,脸如死灰,汗流浃背。而且是被手下人扶出去的的,竟然连路都不会走了,从此之后再也不敢见永历帝了。所以看到这些,你还相信这么怂的吴三桂,敢去勒死永历帝吗?
在《南明史》里还记载的一件事情,我就觉得纯粹是胡扯,毕竟也需要给自己贴金嘛。
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,见而大愤,曰:"吴三桂食明厚禄,何无毫发恩乃尔!"谓其下曰:"此真天子也,可奉之为百世功。"八旗将士拜呼万岁,争去辫为号。"
我严重怀疑自己看错了,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的。这个蓝旗章京竟然怒斥吴三桂食大明俸禄,而不忠君爱国,并且说永历帝是真正的天子。以致八旗将士拜呼万岁,这是要投降的节奏吗?看看满族的八旗制度,他们怎么可能造清朝的反,身家性命都不要了吗?除非就是永历帝成神了,这又怎么可能呢!
后面还说八旗兵准备劫出永历帝,准备自立。于是和吴三桂的大军进行了火拼,最后被吴三桂全部消灭。关于吴三桂杀八旗兵这点是有记载的,但是要说是因为他们为了救永历帝造反,所以被杀,这就太扯了。
总之,最后,永历帝自尽了,那么吴三桂为什么要一定要永历帝死呢?我觉得无外乎这么几点原因。
1,反清的这面大旗必须砍倒,这是结束战争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的手段。
此时的天下大势未定,永历帝只要存在,战乱就不会停止。他们依然会打着永历帝的旗号和大清作对,如果永历帝死了,就相当于斩断了他们的信仰。不看别人,看看李定国就知道了。在永历帝失踪后,李定国焦急万分,四处寻找,在得知被缅甸扣留之后,同缅甸军队连番大战。在得知被缅甸献给吴三桂之后,他依然不死心,于1662年4月,率军进入勐腊,派人向西双版纳借兵。5月,礼部侍郎江国泰说服暹罗(泰国)与李定国联姻,暹罗国借给了李定国很多象兵。蜀人马九功也从古剌返回了云南,已集四千人,愿意和李定国互为犄角。可以说此时的战局还是很难测的,以李定国的军事才能,一旦救回了永历帝,作为旗帜和号召,很快就会聚齐大批的军队,清朝就没那么好过了。
在得知永历帝死了之后,李定国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就崩塌了。他命全军为永历帝戴孝,自己更是披发徒跣,号诵抢地,两目皆血泪,不久就死掉了。
2,杀死永历帝是吴三桂向新主子表达忠心最实在的行动。
杀死永历帝是最好的投名状了,也是自己表示忠心的最好机会,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。而且清朝肯定会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不放心,让你的双手沾满前主子的鲜血,你就永远翻不了身了,所以的汉人都会鄙视你,痛恨你,你就只能一条路的跟着大清朝。
在怎么处死永历帝的问题上,吴三桂是专门请示了小皇帝的,当然了,这时候小皇帝还坐不了主,当时四个辅政大臣说了算。而且在永历帝的问题上,绝对不会说算了这种话的,如果不斩草除根就要永留后患了。
所以朝廷下旨要把永历帝押送北京处理,而且之前永历帝还请求吴三桂让自己去北京受死,吴三桂也是答应了的。可是吴三桂考虑到路上不安全,就主张就地处决。
有记载说,吴三桂主张砍头,定西将军爱星阿和安南将军卓罗不同意,说永历帝毕竟是一国之君,砍头未免太惨,不如让其自尽了事。我觉得吴三桂不会提出这样的主张,这应该是后世丑化他的言语。让后人看看,这个大汉奸连满人都不如。
总之,永历帝死了,天下就平安无事了,这是各方面共同的需求。